明朝时期,有一个罗姓秀才,因为家境贫穷屡试不第,所以只能退居乡野,通过去外地做私塾先生来赚生活。由于罗秀才长期在外地上班,对家里照应不足,所以他的妻子和儿子担起了家庭里的大部分劳作,而由于小孩子长期帮着母亲做活,所以他并没怎么读过书。转眼之间儿子到了快七岁了,罗秀才准备把儿子送往私塾接受教育,在此之前,他准备跟儿子对一下对子,看看儿子聪不聪明。
罗秀才先是出了一个“天”字,希望儿子对出“地”字,结果儿子不够聪明,不懂背后深意,就算母亲暗示,他也对不出来。罗秀才无奈,又用手指了指自己,意思是“父亲”,希望儿子对出“母亲”,结果儿子还是不懂。罗秀才的妻子忍不住了,用手指着自己,暗示儿子应该对出“母亲”二字,结果这个傻儿子直接对出了一个“奶”字,引得罗秀才勃然大怒。这个罗秀才也是个死脑筋的人,觉得儿子如此愚笨,没啥希望了,顿时心灰意冷,竟然直接出家走了。
十多年后,罗秀才原本愚笨的儿子,最后竟然考上了举人,令乡邻惊讶。而此时的罗秀才早已经出家做了和尚,而当他听说儿子考上了举人,也赶来庆贺,结果却被护卫给拦了下来。最终和尚只能写下这么一首诗后离开:离别家乡十八秋,千钱斗米我不收;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作马牛。当罗秀才的儿子和妻子看到这首诗后,顿时就明白了和尚的身份,而“儿孙自有儿孙福”的俗语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。
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俗语,其实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,告诉咱们这些做父母的,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,不要去为了儿孙做牛做马,这样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。生而为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儿孙虽然是你的子嗣,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,我们做父母的,能帮衬一把就帮一下,帮不了就算了,儿孙自有儿孙福,人这一辈子下来,最重要的是经历,是其中的过程,而并不是父母为儿孙安排好的一切!